《诫子书》
诸葛亮
夫君子之行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。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夫学须静也,才须学也,非学无以广才,非志无以成学。淫慢则不能励精,险躁则不能治性。年与时驰,意与日去,遂成枯落,多不接世,悲守穷庐,将复何及!
一、文学常识
1、作者:诸葛亮,字孔明,号卧龙。三国时蜀汉政治家、军事家。代表作有《诫子书》、《出师表》。
2、选自《诸葛亮集》
二、实词
1、诫:告诫、劝勉。
2、书:书信
3、君子:有才徳的人。
4、静:屏除杂念和干扰,宁静专一。
5、淡泊:内心恬淡,不慕名利。
6、无以:没有什么可以拿来,没办法。
7、明志:明确志向。
8、明:明确、坚定。
9、致远:达到远大目标。
10、致:达到。
11、广才:增长才干。
12、淫慢:放纵懈怠。
13、淫:放纵。
14、慢:懈怠。
15、励精:振奋精神。
16、励:振奋。
17、险躁:轻薄浮躁。
18、险:轻薄。
19、治性:修养性情。
20、治:修养。
21、驰:疾行,指迅速逝去。
22、枯落:凋落,衰残。比喻人年老志衰,没有用处。
23、穷庐: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。
24、将复何及:又怎么来得及。
- 译文
- 原文填空
- 全文中心论点
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。
2、常被人们当做“志当存高远”座右铭的两句话是
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
3、最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
险躁则不能治性。
4、表现“志”“学”“才”关系的句子
夫学须静也,才须学也。
- 从志学的角度,正面论述“静”的句子
夫学须静也,才须学也。
6、从修身的角度,反面讲述“躁”的句子
淫慢则不能励精,险躁则不能治性。
- 简答题
- 如何理解“静”“俭”“淡泊”“宁静”的含义
①静:屏除杂念和干扰,宁静专一。
②俭:节俭,简朴。
③淡泊:内心恬淡,不慕名利。
④宁静:心情安宁,内心澄静。
- 如何理解“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”。
以宁静来修养身心,以节俭来陪养品德。静以修身,强调内心明静,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;“俭以养德”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,对个人品德修养的关键作用。
3、如果理解“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”
不能内心恬淡,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,不能宁静专一,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。强调唯有宁静专一,才能明确志向达成志向。
4、如果理解“至”与“学”的关系?
“非志无以成学”强调“无至”则不足以“成学”就是说没有志向就不能成才。
5、如何理解“静”“志”“学”“才”的关系?
“静”是基础,“志”是前提,“学”是核心途径,只有这样才能达到“成才”的目标。
6、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?
诸葛亮旨在告诫儿劝勉儿子,勤学励志须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急躁冒险,表达对儿子的殷切希望,希望儿子志存高远,珍惜时间,努力学习。
7、本文作者是就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?
1.治学和修身两方面,学习和做人两方面。
2.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,作者都强调了一个“静”字,修身要静,学习要静,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。把失败归结于“躁”字,把“静”“躁”加以对比,增强了论述效果。
8、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要具几个条件?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?
1.立志、学习、惜时。
2.立志是前提,学习是基础,惜时是关键。三者相互联系,缺一不可。
9、“夫君子之行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,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”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“静”字,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?
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,避免浪费,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,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心,俭以养德是建立在“静”的基础上的美德。
10、结合文中具体语句,说一说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感悟?
“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”确实,现实生活中充满了诱惑,我们不能随波逐流,迷失方向,切记追逐短暂的功利,而汲其于功名富贵,他是诸葛亮告诫儿子的,但对于我们也有普遍的警示作用。